追忆师生情
追忆师生情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追忆师生情 > 详细介绍

缅怀恩师、引路人龙惟定教授

发布日期:2023-02-19

图片1.jpg

深切缅怀恩师、引路人龙惟定教授

 

第一次见到龙老师,是97年春天在同济大学南校区实训楼四楼顶头,龙老师办公室中。龙老师那段时间研究简易负荷计算方法,我博士论文中模拟计算需要用到规定格式的标准气象年,我的导师陈沛霖教授介绍我去找龙老师。那天龙老师坐在电脑前,旁边还有一位黄老师,在帮龙老师解决电脑程序安装的问题。龙老师人很亲切,简单问了两句,就把数据拷给我了。我正要告辞,龙老师问我,“博士毕业后工作找了吗?有没有去向?“我说还没有。龙老师又说,”愿意来我这里吗?“我没什么思想准备,但是下意识觉得这是个非常好的机会,就匆匆回答“好的,好的。”当时面临毕业,对工作就业还没清晰计划,对于事业发展也很懵懂。当年博士还比较少,毕业后的去向可能最合适的就是留校。龙老师在专业领域的名气很大,见面却又如此谦和,职业开端就能跟随龙老师自然是非常幸运的。于是,我几乎没有为找工作烦恼一天,就顺利地拿到了offer。龙老师当时是同济管理学院国际工程系系主任,我顺利留校,自此开启至今25年的大学教师的职业生涯。在这25年中,龙老师把我从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博士引入了广阔的学术坦途,德高为师,生正为范,龙老师的正直、坦荡、谦逊、渊博,始终引领着我,鼓励着我在科研的道路上孜孜以求。

我入职那年,范存养教授也从机械学院热能工程系退休,来龙老师这里指导。因此在系里经常见到范老师。龙老师当时担任上海制冷学会秘书长,积极组织各种学术活动,也很注重国际合作。这对我这样一个年轻人来说,可以说非常开拓眼界。97年香港回归,龙老师积极与香港理工大学探讨合作办学,我也有幸和范老师、龙老师一起于当年11月份访问香港理工和香港城大。那是我第一次出境,到香港的第一天晚上,在红磡的宾馆里听着外面嘈杂的市声,兴奋得彻夜未眠。龙老师积极联络当时港理工屋宇设备工程系的John Gilliard教授,想引进在香港办的很成功的Facility Management研究生专业,后发觉国内房地产发展阶段还不成熟,不具备条件,因此搁置。1999年我也因此有机会到香港理工担任科研助理,访问了3个月。

龙老师非常注重国际交流和合作,这在当年的高校老师中是很稀有的。龙老师的英语是自学的,却可以熟练应用。97年我刚留校就跟着范老师和龙老师组织第一届国际高层建筑学术会议,排会议日程的时候,我粗心大意把日期弄错了,program小册子印刷出来才发现,幸好范老师和龙老师都没责怪,我才把心放到肚子里。97年国际会议,取得了不错的影响,2000年又举办了第二届。在这次会议上,我见到了CMU的Volker Hartkopf教授,也因此获得了去CMU访问一年的机会。


图片2.jpg

1997年11月访问香港


图片3.jpg

1997年11月访问香港理工大学


图片4.jpg


1997年11月访问香港城市大学


未标题-2.jpg

2000年10月高层建筑国际学术会议(上海)合影

 

龙老师始终保持着开放的心态,积极提携和支持年轻人。2002年我获国家留学基金资助赴CMU访问一年,当时龙老师到美国开会,还不远万里飞到宾州来CMU访问,与Volker教授讨论合作。也对我和当年在CMU读博和访问的中国学生和学者进行鼓励。

 

图片6.jpg

2002年龙惟定教授访问CMU与Volker Hartkopf教授合影


图片7.jpg

2002年美国匹茨堡留影

 

从美国访问学者结束,我回到同济继续教学和科研工作。当时龙老师已经开始指导博士生,我加入龙老师的课题组,一起做科研项目,讨论课题。龙老师的学生都称我潘师姐。龙老师指导学生没有一定之规,给学生非常大的自由度。但他自己时刻关注国内外最新科研热点,搜集信息,分析时讯,关注工程应用,因此课题组的研究课题都很新颖,往往突破传统专业学科限制。我从美国回到同济后,逐步确定建筑能耗模拟和性能分析为主攻方向,龙老师也给予了很多支持和鼓励。2013年和2019年我先后撰写出版了《实用建筑能耗模拟手册》和《建筑能耗模拟前沿技术与高级应用》,龙老师都欣然执笔作序,也是对我的极大鼓励。

2004年同济与德国教育部合作,引进德国职业教育模式,启动中德工程学院的建设。龙老师提出“建筑设施智能技术”(后改名为“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中德合作新专业,成功获批。龙老师担任该专业的中方协调人,从制定教学计划、安排课程到实验室建设、人才培养,做了很多开创性的工作。龙老师也继续在中德工程学院担任教授直至2011年退休,后返聘工作到70岁高龄。每一年的新生专业前沿介绍,龙老师都兴致盎然地给一年级新生上一堂大课,介绍专业热点和前沿发展。2011年10月,中德工程学院特别举办了“低碳城市与绿色建筑科学论坛暨龙惟定教授荣誉退休学术研讨会”,以致敬龙老师的学术成就和为中德合作教育事业的重要贡献。

 

未标题-2.jpg

未标题-2.jpg

2011年10月龙惟定教授荣誉退休研讨会留影

 

龙老师退休后,教学工作和管理工作减少,有更多的时间投入他热爱的科研。2010年上海世博会给龙老师打开了一扇门,他开始关注城市需求侧能源规划这一全新领域。他指导的博士生和硕士生先后系列性的开展相关课题研究,并在多项实际工程中开展应用,逐步形成了需求侧能源规划技术体系和方法论。龙老师也带领他的弟子们撰写了在国内有非常大影响力的关于区域能源规划的多本专著,包括:《低碳城市区域建筑能源规划》、《城区需求侧能源规划和能源微网技术(上、下册)》。我也有幸参加了上海世博科技专线和全球环境基金需求侧能源规划课题的研究。

龙老师博览群书,对时政和科技发展前沿始终关注。尤其对于暖通和建筑能源相关的知识,总是有着浓厚的兴趣。他总是在收集和阅读最新的科研论文,还把论文翻译后编辑为ppt,发到龙门弟子的微信群,给大家学习。龙老师笔耕不辍,直到去年身体突然不适之前,都在撰写论文。前年龙门教师节聚会,龙老师还在跟我们描述他的五年小目标,就是完成一部关于城市设计的新书。

龙老师热心于学术活动,且总是能够抓住最新热点。同济建筑能源学术日的每次活动,我都会先请教龙老师,请他给出议题建议。每次学术日活动龙老师都会做非常精彩的发言或致辞。

未标题-2.jpg

龙惟定教授在同济建筑能源学术日研讨会上发言

 

龙老师高高的个子,在人群中总是鹤立鸡群。他却那样谦逊儒雅,从不摆架子。他以身为范,对自己严格要求,对学问孜孜以求,却淡泊名利世俗。有这样一位引路人,他的学生,也包括我唯有跟随其后,在学问的道路上下求索。

龙老师走的太突然,在悲伤之余,感念他这一生,过的那样充实和丰富,虽有计划中的书稿还未完成,却留下了诸多有价值的学术遗产,也培养了诸多行业精英。他的音容笑貌和高尚情怀也将永远留在我们心里。

仅以此文纪念我的恩师,我事业的引路人龙惟定教授。

 

潘毅群        2023年1月31日


点击播放